人气产品
中国物联网行业领先的人员识别和物品标识技术、产品和整体解决方案供应 商,集研发、生产、销售和技术服务于一体,共获得专利217项。
谁能想到,一条小小的腕带,背后竟藏着几十年的技术迭代。从最初的手工书写,到条码打印,再到如今的RFID打印,医用腕带的发展史,就是医院追求“零差错”的缩影。
手写时代:字迹决定命运
上世纪80年代,国内医院普遍用胶布+圆珠笔在布条上写姓名。字迹潦草、酒精一抹就花,护士每次发药前都得反复问“您叫什么名字”,口头核对成了唯一的“安全阀”。
从条码到芯片
传统条码必须裸露、无折、无污才能被读取。RFID腕带将信息写入芯片,隔着衣物、血渍、绷带仍可瞬间识别,扫一下就是100%准确率,破解了急抢救场景下的“脏、湿、皱”三大难题。
一眼一芯,双重保险
芯片提供电子识别,表面同步打印姓名、二维码,实现“目视+射频”双通道核对。护士肉眼确认后,再用PDA扫芯片,两次验证零时差完成,满足JCI“双人核对”要求却只需单人操作。
全院一芯通
入院佩戴rfid腕带——急诊读芯——检验扫芯——手术室核对——药房发药——出入控制——出院丢弃,芯片号贯穿整个诊疗路径,各环节自动记录时间点,形成完整的行为日志,为医保审核与医疗纠纷提供客观时序数据。
无感化体验
芯片厚度仅0.2 mm,嵌在腕带夹层,佩戴者几乎感觉不到异物;腕带材质沿用三防热敏膜,酒精、碘伏、血渍随意擦,芯片仍稳定工作,读取距离更长,高频不惧遮挡精准识别,超高频支持批量识别,为医疗场景人员识别带来更多智能化操作。
RFID腕带,让身份核验从“看得见”变成“读得透”。机器多跑一步,护士就能多看一眼病人。当腕带能自己“说话”,医院才真正进入零误差时代。